不仅仅是日本车比国产车贵,大部分合资汽车售价都要比国产车贵一些的。
商品售价高低无非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:
生产成本
品牌附加价值
供需关系(市场需求量)
汽车也是商品的一种,因此售价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。我们先看一下成本对汽车售价的影响:
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,而这些零部件并不是由主机厂生产的。大多数主机厂只生产三大件而已,其余零部件则交给零部件供应商来生产。
因此一辆车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零部件都是外购的。不同车型、不同车企对零部件要求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,标准高的零部件价格也会高一些,知名品牌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价格也会相对高一些。以凯美瑞为例:
变速箱来自爱信、天窗来自爱信、玻璃来自旭硝子、车灯来自小糸,二点火线圈、火花塞则由电装提供。汤浅蓄电池、KYB减震器、捷太格特转向机、爱德克斯的刹车、电装的ACC自适应巡航、行车电脑等,ABS则是博世提供的
虽然上述零部件大部分都是日系企业的,甚至是家族内的企业,但是成本并不会太低的。毕竟零部件供应商要对产品质量负责,出问题后要与主机厂共同承担责任。又或者说即使成本低廉那么对外销售的价格也不会太低的,尤其是一些需求量低的小厂家零部件采购商根本没有定价的话语权,这与零部件被供应商垄断有直接关系。
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国产车零部件采购与合资车不同呢?从宣传文案上就可以看到。例如某某车上市后宣传文案中就提到了:“本车采用与合资车一样的国际知名零部件”
这时候你看看他的售价就知道了,比同级别的国产车高很多、与合资车售价接近,当然性价比还是足够高的。如果把上述零部件采购标准适当地降下来,那么整车成本也会随之降低。这里并不是说国产车零部件采购标准足够低,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对比而已一颗玻璃心就别跟着瞎闹了!在没有做大做大做强之前,很多车企只能走高性价比的路线。便宜好吃的大盘菜才会卖的好,小餐馆买高端菜系肯定要失败的。因此即使某高端的国产车采用了与合资车相同的零部件,也没有做到可以与合资车抗衡。有人问我可以买吗?我会问他打算开多久,如果打算长期开就买吧,合资车的品质、高性价比。如果短期内有换车的计划,那么我就劝他放弃,因为二手车实在是不值钱,换车就不划算了!因此大部分国产车必须要控制成本来提高性价比,也是一些合资车耐久性强于国产车的原因。
品牌附加值
也就是品牌含金量,同样的东西挂一个知名商标那么定价就会提高很多。例如一些入门级的豪车性价比非常低,无论是操控、驾乘感受、舒适性都与平民车型无二。合资车也是如此,对比自主品牌汽车来讲品牌的溢价率要高一些。例如同样的紧凑型轿车,合资车价格高、而且看得见的配置非常低,低到不能再低,只能拿三大件说事。如果把车标换掉,那么立刻就玩完。捷达独立就是一个例子,独立后的捷达va3与老捷达没有本质的区别,甚至某些配置还要高于老捷达。如果只看内在,不看品牌理论上va3也会保持老捷达的销量。但是呢?挂了钩子标的捷达销量还不如国产车高,没有了车标护体瞬间被秒杀!所以合资车的车标也是一个隐形的成本,挂上去后也就有了提高定价的勇气。
市场需求量、供需关系
萝卜卖的快了以后,农民也开始不洗泥了!毕竟能卖的出去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深加工了,汽车也是如此。不愁卖的汽车根本不会考虑降低定价,甚至还要加价销售。例如最早的本田CRV2007款上市后要加价2w才能买到,而且持续十几年!丰田的汉兰达2015款上市后要加价3w才能买到,改款前夜的今天仍然在加价销售!是谁给了加价的勇气呢?是消费者的追捧,供应商的哄抬!
这种情况下把价格定得高一些也有人买单,而且不愁卖。即使定价不变,那么后续车型也可以适当地缩减成本来获取更大的利润。更何况一款车型卖得越多则成本降低的也越多,研发成本、开模成本等都会被分摊,因此一些车型会随着销量增加而降低售价。例如长城的H6,产量不断提高优惠力度不断地增加,让利消费者的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销量。因此销量高的合资汽车·日系车定价高一点也是无妨的,毕竟不愁卖。
其实合资车还有利润分成的问题存在。自主品牌汽车赚钱要一个人分,合资品牌汽车赚钱要两个人分,如果定价不高一点那么大家都赚不到钱。
国产车是投入一毛钱的成本卖到一毛二,合资车日系车投入一毛二的成本能卖到两毛,谁赚得多?而成本投入对质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,搞过制造设计的朋友都知道,有时候就仅仅几毛钱的成本差异就导致产品质量断崖式下降!因此一些人宁可多花钱也要买日系车,例如评论里只会加玻璃水的朋友们,省心了但是您也为此买单了。价高低配图个省心、国产车价低高配,图个开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