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空调系统是一密闭系统,制冷剂在系统内的状态变化,看不见,摸不着,一旦出现故障往往无处下手,所以为了判断系统中的工作状态,必须借助于一种仪器——汽车空调压力表组。
对于汽车空调维修人员来说,压力表组就相当于医生的听诊器和X光透视机。这种工具能使维修人员洞察设备的内部情况,就好象提供了有助于确诊病情的有价值的资料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计的用途

管压力计是维修汽车空调冷气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,它与制冷系统相接可进行抽真空、加制冷剂和诊断制冷系统故障。压力表组有多种用途,它可以用来检查系统压力、向系统充注制冷剂、抽真空、向系统加注润滑油等等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歧管压力表组的结构组成

(汽车维修技术网 原创 https://www.QcwxJs.com/)

歧管压力表的结构组成歧管压力表主要由两个压力表(低压表和高压表)、两个手动阀(低压手动阀和高压手动阀)、三根软管接头组成。压力表都在一个表座上,下部有三个通路接口,通过两个手动阀使压力表与系统建立连接和分离,如图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表座上装有手阀(LO和HI)用来把各通路隔离或根据需要,用手阀形成各种组合管路。
歧管压力计有两个压力表,一个压力表用于检测制冷系统高压侧的压力,另一个压力表用于检测低压侧的压力。
低压侧压力表既用于显示压力,也用于显示真空度,真空度读数范围为0~101 kPa,压力刻度从0开始,量程不小于2110 kPa。高压侧压力表测量的压力范围从0开始,量程不得小于对4200kPa。标有“LO”记号的手阀为低压端阀,“HI”为高压端阀。标有蓝色标记的表为低压表,用来测量压力和测真空,顺时针方向大于零的读数为压力刻度,逆时针方向大于零的读数为真空刻度。标有红色标记的表为高压表。


歧管压力表的工作原理
歧管压力表与汽车空调系统之间是用胶皮软管连接起来的。胶皮软管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颜色,通常情况下低压侧使用的是蓝色软管,与系统低压侧维修阀相连;红色软管用于高压侧,与高压侧维修阀相连;绿色或黄色用于连接真空泵或制冷剂罐。其工作原理如下:淤在同时关闭两个手动阀的情况下,能够检测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压力。于开启低压手动阀,关闭高压手动阀,这种情况下能够从低压侧向制冷系统充注气态制冷剂。盂关闭低压手动阀,开启高压手动阀,这样可以使系统放空,同时排出制冷剂,也可以从高压侧向制冷系统充注液态制冷剂。榆同时开启两个手动阀,则其内部通道都相通。在这种情况下接上真空泵,便能够对系统抽真空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歧管压力计的工作原理如图
高压手动阀(B)和低压手动阀(A)同时关闭,可对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压力进行检查;
高压手动阀(B)和低压手动阀(A)同时打开,全部管路连通,接上真空泵可对系统抽真空;
高压手动阀(B) 关闭、低压手动阀(A)打开,可从低压侧充注气态制冷剂;
高压手动阀(B)打开、低压手动阀(A)关闭,可从高压侧充注液态制冷剂,也可使系统放空,排出制冷剂。

歧管压力表组的使用
工作时高、低压接头分别通过软管与压缩机高,低压服务阀相接,中间接头与真空泵或氟利昂钢瓶相接。只能用手拧紧软管与歧管压力计的接头,不可用扳手,否则,会拧坏接头螺纹。使用时必须排尽软管内空气,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:
1.当手动低压阀开启、手动高压阀关闭时(图4-2),低压管路与中间管路、低压表相通,这时可从低压侧加注制冷剂。如从低压侧加注制冷剂或排放制冷剂,并同时检测高压侧的压力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2.当手动低压阀关闭、手动高压阀开启时(图4-3),高压管路与中间管路、高压表相通,这时可进行从高压侧加注制冷剂或排放制冷剂,并同时检测低压侧的压力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
3.当手动高、低压阀均关闭时(图4-4),可进行高、低压侧的压力检测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4.当手动高、低压阀都开启时(图4-5),可进行加注制冷剂、抽真空。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

歧管压力表的使用注意事项
1.连接歧管压力表软管时,应注意歧管压力表软管和压力表组歧管阀的正确对应连接,以及高、低压力表所对应的压缩机进出阀接头的正确连接。
2.连接歧管压力表软管或制冷剂瓶阀时,一般用手拧紧螺母即可,切勿使用钢丝钳等工具。
3.从压缩机进出软管拆卸仪表软管时,必须快速、敏捷;拆卸高压软管时,要等压缩机停止工作(约几分钟),待高压压力降低后再进行。
市面上有两种类型歧管压力表工具供应,一种适用于R-134a装置,一种适用于R—12装置的。为防止将制冷剂和压缩机机油混淆,不要在R-134a和R-12空调系统上使用相同仪表。


猜你喜欢

相关文章

分享到朋友圈

汽车空调歧管压力表组(计)的使用及工作原理